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黑腹燕鷗,全長25公分,翅展76公分。冬羽全身大致為灰白色,嘴、腳黑色,僅頭枕部及眼後灰黑色。夏羽則嘴暗紅色,腳紅色,頭至後頸黑色、背、胸暗灰色,喉及頸側白色,腹部轉變為黑色,尾灰白色,有淺叉。繁殖於中國東北部、興凱湖附近,冬季經中國東南部、台灣、南遷至中南半島、馬來半島、菲律賓群島、澳大利亞及紐西蘭等地避寒。

黑腹燕鷗有黃昏聚集飛舞的習性,根據鳥友王徵吉與黃俊賢的觀察,這種行為除了是族群在訓練亞成鳥飛行技巧外,並有共同警戒天敵與降低被獵殺時的稀釋效應,可能才是正造就如此盛大的黃昏飛舞場面的主因。黑腹燕鷗黃昏聚集飛行又可分為聚合期、飛舞期、分散期三大主軸:
1.聚合期
每到黃昏時分,一批批成千上萬的黑腹燕鷗就會由分佈在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境內的漁塭覓食區分批高飛至北門潟湖高空五百公尺處,先到的黑腹燕鷗通常會在高空緩慢盤旋,等待遠方的夥伴。 2.飛舞期 當群聚的黑腹燕鷗數量達到兩至三萬隻左右,群聚的鳥群形狀就會開始改變,由一團烏雲飄蕩型轉變為龍捲風型或是漏斗型,形狀相當多變同時族群也有分開成兩大群各自飛舞成型的狀況,端看您觀賞的角度與鳥群領袖的帶領方向,最為精采的是密密麻麻的鳥群猶如「飛龍在天」般幻化做一條巨龍由高空高速向下俯衝的方式!等到鳥群衝到潟湖海面,就開始進入飛舞期的後段表演,每一隻黑腹燕鷗就成為了一架高速戰鬥飛機,開始進行海面的低空飛行閱兵典禮,鳥群會跟隨領袖的動作,在阻礙甚多的蚵架與漁舟上鼓動雙翼高速左馳、右翔、迴旋、翻滾,並於此時展現背部與腹部的黑色與白色變化,就是方向變化迅速,陣型仍能維持整齊劃一,這鳥類世界的生態奇觀真可教人歎為觀止。 3.分散期 約莫進行十五至二十分鐘的飛行閱兵後,黑腹燕鷗就會放射狀的分飛散開至潟湖海面中央的蚵架上,先降落的黑腹燕鷗會發出響亮的krek krek叫聲,警告與捍衛晚到的黑腹燕鷗不得侵入其睡眠的地盤,當然搶奪地盤與未找到地盤的黑腹燕鷗則會一邊飛行一邊發出叫聲尋找床鋪,最後隨著天色昏暗,族群才會進入夢鄉。